前几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刷屏了。
具体情况应该大家都了解,我就不赘述了。
大家都在感叹,怎么人家日本就能把一句暖人的话,说的那么文雅又那么美呢?为什么我们就只会“武汉不哭,武汉加油。”?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紧跟着又是几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捐湖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捐辽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捐大连)。
我们捐助的那些口号就不贴了,心意自然是有的,意境就不如了。
岂曰无衣那句,出自诗经,大家都知道了,前几年因为什么事流传很广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已经普及过了。
同气连枝那首,是原创,只有这个词是引用,一般来说,知道这个词的,都是要感谢金庸的笑傲江湖,五岳剑派同气连枝——至少我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估计知道就少了,反正我是不知道,看到以后再百度的。不能不感叹人家学的深,用的好。
今天想说说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
因为刷屏最多的,还是这句。
不过呢,翻了很多公众号凑热闹的文章,都没有真正说清楚这句话的涵义。
典故当然是找出来了,毕竟有百度。
为了防止有朋友还不知道这个典故,我就摘录一下。
唐朝日本有个长屋王,雅好诗词,精研佛法,对中华文化与佛法非常仰慕,就精心制作了千具袈裟,赠送唐朝僧人,上绣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据说著名的鉴真大师,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段话,深受感动,才起了去日本弘法的念头。
后来的鉴真大师,花了十几年时间,历尽艰险,出生入死,付出双目失明的代价,才得偿夙愿。
说到这里不由得感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真是美好,来自异域的一句闲话,就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千年以后思之,犹自令人悠然神往。
好美的故事。
仿佛另一个时代的巍巍乎高山,荡荡乎流水。
长屋王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对大唐文化的倾慕与敬仰,浓缩于短短的十六个字,绣于袈裟,以待知音。
鉴真大师睹物明心,慨然一诺,矢志不渝,终成大业。
鉴真大师在日本备受尊崇,一度统领全国僧人,被誉为日本律宗之祖。日本还专门为他建了寺庙,就是著名的“唐招提寺”,至今被日本列为国宝。到日本旅游的朋友,若是喜爱文化,不妨移驾相访,以酬古人。
唯一可惜的是,鉴真大师并没有见到长屋王。
长屋王在一件说不清原因的事情里,与妻子死于非命。
生命中常常有这样的故事,美好的开始,却没有美好的结局。
一声叹息。
换一个角度。
若无此事,恐怕也没有几个中国人会知道长屋王的名字。
有了这千具袈裟,有了这十六字寄语,不只是促成了一段两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也将自己的名字刻入了中华文化,刻入了历史。
顺便也提醒一下迷信的朋友,信佛并不能让你如何如何,很多信佛的人结果并不好。
比如信佛很虔诚的梁武帝,开创了中土佛教吃素的规矩,算是功德无量,可惜后来被活活饿死——佛法并不能让他死的好一些。
写词天下第一的李后主同样佛法精深,结果不单是皇帝做的跟梁武帝一样不好,下场也一样很糟。国破家亡之后,被牵机药毒死。
回到长屋王的那句话上来。
公众号上流传的,基本上只是感叹人家的文采和对诗词的运用,却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大致上,可以说是有三层。
第一层:文采。寥寥数语,值得反复玩味,文字之美,尽得之矣。
第二层:典故。把长屋王的典故用的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对武汉的关怀,也表达了百千年来两国交流的溯源深厚。
第三层:祝福。
这些大家都明白的,不再多说。
再说说典故里,长屋王的意思,因为,那是没被人涉足过的地方。
长屋王的意思,也有三层。
第一层,文学之美。十六个字,无论是从音韵与对仗,还是优美与典故,都无可挑剔恰到好处。山川对风月,异域对同天。
第二层,禅意之美。禅宗与风月有关的偈子可谓多矣:云驰月移,岸动舟遥;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比比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公案详情,或许另有所得,别有一番风味。——长屋王能把诸多禅偈融会贯通,合于一句,不只是汉文化造诣极深,也对禅宗了如指掌。
第三层:祈愿之美。长屋王在寥寥数语之中,糅合了禅宗诸多公案,展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佛法功底,自然也希望高山流水遇知音,要不然何必说“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而鉴真大师妙悟天然,一语知心,视惊涛骇浪如无物,置生死存亡于不顾,欣然赴日,以应此缘。只可惜,因缘不契,造化弄人。
说到这里,感慨二位先贤的遗憾之余,也对关于中日两边词语之争啰嗦几句。
因为这句话的刷屏,很多中国人又坐不住了,觉得那两句话又怎么样,我们的武汉加油武汉挺住,才是最合适的,简洁明快直抒胸臆,大家忙着救命的当口,瞎讲究什么啊。凭什么就贬低我们。
这大约是国人喜欢从极左变成极右的现象之一吧。
其实,文化本来不需要强分雅俗,所以才有雅俗共赏一说。
不过呢,雅俗可以共赏,也可以不共赏,分别赏,也无妨。
雅没有错,俗也没有错,错的是过犹不及。不要因为看到了通俗的好,就要把雅一把掀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也不要因为欣赏了雅的美,就把俗耻笑成庸俗低俗,贬低到一无是处。
问题不在于雅与俗,而在于能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好你的感情,让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心意。
其实中国古人很智慧,出来没有因为雅俗之争而互相敌视。
比如古代诗是雅的,词是俗的,写诗就是阳春白雪,填词则是下里巴人,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虽然也有互相别苗头的时候,但是,也没有写诗的人动了念头,要禁止填词,或者把天下词人一网打尽。填词的人更不消说,也没有杀尽天下诗人,杜绝悠悠之口之想。
这个说来话长,就此打住。
其实,觉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的,不妨多读古诗,经常吟哦,时间久了,自然朗朗上口顺手拈来。
喜欢武汉加油武汉挺住的,也不妨自得其乐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没什么必要把一场应该同仇敌忾的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变成了互相鄙视口舌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