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记·05 浙江省博物馆(一)

  星辉资讯     |      2023-08-06 13:49

如果你想要浪费时间,那么请来博物馆;

如果你想要节约时间,那么请去博物馆。


2020年10月24日,周六早晨从虹桥火车站坐7点的火车,8点到了杭州东。坐地铁一号线,花费3元,到西湖文化广场C出口。准备用一天的时间参观浙江博物馆的武林展区。

(懒散的过了半年才开始整理,很多都记忆模糊了)


(地铁站装饰墙)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占地20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等10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

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提示(差评):不知道为什么浙江博物馆要分成两个展区,位于不同的地点。如果要去参观,又时间不足只能参观一个展区的话,一定要先搞清楚各展区展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前往



孤山馆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1999年秋,位于馆区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孤山馆区的改造工程完成后,推出“陶瓷陈列”、“黄宾虹书画陈列”、“常书鸿油画陈列”、“雷峰塔文物陈列”、“漆器陈列”等常设陈列,建成集中展示各类文物、艺术精品的艺术类馆区。

孤山馆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主要由主楼、浙江西湖美术馆和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组成。主楼主要有三层,设有陶瓷馆、青瓷馆、漆器馆等展馆,一楼主要是展出一些陶器,二楼、三楼主要是瓷器,二楼主要是一些越窑瓷、龙泉瓷等,三楼是明清以后或更加晚期一些的瓷器,而且每层都有3D触摸板,可全方位的看展品。孤山馆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主要展示一些书画作品,另外还有两个专题陈列馆:黄宾虹书画馆和吕霞光艺术馆可供参观。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和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西湖文化广场E区,(旁边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浙江省科技博物馆,有时间的话,可以一起游玩)建筑面积20991平方米,陈列面积7600多平方米。两馆以历史陈列为主。一层为《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二层为《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三层为《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和《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意匠生辉——浙江民间造型艺术》、《十里红妆——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等专题陈列,地下一层临时展厅举办国内外的临时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就在文化广场内)


浙江省博物馆--看上去像是一栋现代建筑的附属建筑,但是偏于整天建筑的最边上,像一个丫鬟一样。又是非对称造型,实在是不太美观。


杭州塘(1247年)

千年古运河就从其旁边静静地流过。

地址:分为两个独立的博物馆。一个在孤山区,一个在武林区。(我只去了武林区的)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暂定为每天10:00-16:00 (15:00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暂不安排延时开放。

门票:免费,需要提前预约(公众号:首都博物馆,进行预约登记,基本都能约上)

准备证件:身份证及健康码(支付宝)

讲解: 博物馆提供免费的语音导览设备,供观众借用 。有讲解员提供定时免费讲解服务。

餐饮:有餐厅和咖啡厅

购物:有纪念品商店


奔流东去的钱塘江进入古越人称为“后海”的杭州湾,划过一个”之“形弯道,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名字:浙江。100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从1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到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达到巅峰,成为中国大地上文明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当中原的夏商帝国兴起时,这片土地上生息着”断发文身“的古越人,他们在山海变迁的严峻环境中,立足于生存与开拓,发展出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经济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古越世界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古越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和开放进取,务实创新的文化传统,像一首不绝的长歌,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后继者,在浙江大地上脚踏实地地创造出辉煌的文明业绩。


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置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浙江先后属于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渐成为省级建制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liu)建立吴越国;元代属于江浙行中书省;明初设置浙江成宣布政使司,辖11府、1州、75县,省界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浙江省,确定建制。


浙江境内的人类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候起,钱塘江两岸先后进入新时期时代,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稀勾勒出了南岸地区新石器文化演进的大致脉络,并在世界稻作起源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在北岸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浙文化,良渚文化形成了相承关系清晰的发展序列,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良渚文化,因其发达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完整的礼仪制度,被视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典型案例。


旧石器时代的浙江

浙江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在西部丘陵山地建德及附近的桐庐发现。“建德人”生活在5万年前,桐庐的古人类则生活在1万多年前。然而,他们都不是浙江大地上最早的人类。西苕溪畔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把浙江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远推至100万年以前。



浙江博物馆的解说图文并茂,做的非常用心。如果其他博物馆的解说如同一本普通书籍中带几张彩色照片的话,那么浙江博物馆的解说就是整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并且充分利用了整个背景墙。


钱塘江南岸的新石器文化

浙江的新石器文化首先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发展起来。距今1万年前后浦阳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是浙江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其后又有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起初它们被视为毫无传承关系的独立文化。嵊(sheng)州小黄山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看法。小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与上述诸文化都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将钱塘江南岸的新石器文化连接起来。


上山文化(距今11000-9000年)

浦江上山遗址不仅是浙江,也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以及石磨盘和石墨棒的组合,是其富有特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栽培稻遗存表明,这里所出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在嵊(sheng)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类型相同的文化内涵,两处遗址都位于浙江新安山区和浙东过度的丘陵,河谷地带,属于同一种地域文化。考古学界将之命名为上山文化。


文物的说明标签,不仅有文字,而且配上了相应的照片,方便查找。


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跨湖桥文化是距今8000-7000年前分布在萧山湘湖一带的新石器文化。其器物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自成一体。它的部分文化面貌与长江中游的史前遗存有某些相似性,但小黄山遗址发现后,人民意识到这支面向海洋的新石器文化具有较早的本地渊源。

当天的游客非常少,因此可以拍下整个展柜。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形象上保留了较多的野猪的形态特征。野猪的肚子上是不是有一只眼睛,看起来添加了一些神秘感。

河姆渡文化-农业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层层叠压的秕谷稻壳,出土时色泽鲜黄。此前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南亚是栽培稻起源中心,而河姆渡文化遗存的稻谷比所谓“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努努克塔遗址出土的早数百年。


河姆渡文化-纺织

河姆渡遗址没有出土纺织物,但是发现了不少原始织机的零部件,还有刻有编制图案的骨匕及刻有蚕纹的象牙柄装饰。



河姆渡文化-木器与漆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器,绝大部分经过锉磨,木工具中有许多事符合工具的组建。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圆木工艺的制作方法。遗址中出土的髹漆木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漆器之一,证实了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


钱塘江北岸的新石器文化

与河姆渡文化同时,在钱塘江北岸,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岸的新石器文化较南岸晚了3000掇年,然而,马家浜文化一经形成,便开启了历经3000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间经历了崧浙文化,最后发展出辉煌的良渚文化,达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巅峰。在距今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急骤的嬗(shan)变。


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

马家浜文化是钱塘江北岸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也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早起代表。分布范围主要在钱塘江北岸的太湖流域,但在绍兴,萧山地区也有零星的遗址发现。生产工具中有石斧,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加砂红陶腰沿釜,牛鼻耳朵罐,以及地面木构建筑,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等,构成马家浜文化的主要特征。


崧浙文化(距今5900-5300)

崧浙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起良渚文化,是江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从合葬墓看,崧浙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崧浙文化晚期,随着气候和海平面的稳定,适合居住和生产的范围扩大,定居点有所增加,社会经济出现了持续进步,为良渚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

距今5300年左右,太湖流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犁耕农业和快轮制陶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的分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家具,维系社会等级制度和玉礼器及反映权利集中的大型公共工程成为良渚文化最显著的表征。良渚文化发达的生产力与复杂的社会结构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被视为中国最初进入文明社会的典型案例。良渚文化具有很大的文化辐射力,不仅覆盖了河姆渡文化之后的钱塘江南岸,而且影响远及四川,陕西等广大地区。

莫角山遗址位于余杭,呈长方形,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的良渚古城,周长6公里,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规模最大的古城。它是良渚文化政治统治的中心,标志着良渚文化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钱山漾类型(距今4200-4000年)

大约在距今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骤变,大型的公共建筑和精美的玉礼器消失了。稻拘谨4000年左右,太湖流域出现了马桥文化。在马桥与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形态的文化遗存,即“钱山漾类型”。


马桥文化(距今4000-3000年)

经历了辉煌的良渚文化及之后的钱山漾类型,浙江进入了马桥文化为代表的时代。马桥文化在延续了一部分良渚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大量非当地传统的新文化因素,其中最多的源于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肩头弄类型。农业在马桥文化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及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形式也明显有别于良渚文化。虽然马桥文化没有良渚文化净值的生活方式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但青铜器,印纹陶,原始瓷及土墩墓,构成了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所有这些,都被后来的越人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它被视为越文化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