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的话一年半的时间可能还好,工科的话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里应该什么也学不到吧?
NTU EEE Msc在读,一年学到的东西的确有限,不过说句公道话,来这以后压力很大,因为直接面对就业/读博压力,同学素质又普遍较高,逼得你不得不拼命,大多数人尤其是选了论文的,基本都是早出晚归,我一般是早上6.30起床晨练,8点早饭,9点到图书馆复预习,一直学到晚上五点半吃晚饭,6.30上课,10点回宿舍洗衣服,洗澡,基本11.30左右睡觉,每天跟狗一样,我是弃保来这的,周围保研的同学他们大多轻松的,可能是因为研一吧。至于水不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路是靠自己走的,你只需要知道国外一年制硕士和国内三年制硕士再就业认可上并无不同,学历只是敲门砖,其他全靠自己。
2020.6 更新
最终并未读博,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年被研究生导师磨灭了热情(扔下课题再不搭理,发邮件很少回,全靠自己硬撞,做深度学习甚至不提供GPU,一度担心毕不了业),当然我最终的绩点虽然过博士线但不具有优势也是一小部分原因。
最终找工作leetcode刷了300+,准备时长超过6个月,然而因为找的是算法岗,本身积累不足没有对口论文,加上疫情,即使是笔试5道A4道,也没有后续面试机会,很多厂简历关都未通过,最终只有华为offer,几乎到了研究生最低价格(秋招补招,我们那一批测试算法开发全部给了一个价格)。
走至今日这一步,只得感慨世事无常,当年若选择保研上交/清华,最差也不过如此,但既然选择了确实也不后悔,找工作很不顺利也只能怪自己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不自量力去拼算法岗。
在不知道会落入今日如此境地的情况下,无论再来几遍我也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很多事情真的很难预料,辛苦地努力了大学四年,整日科研项目比赛,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最后弃保追求自己的梦想,又度过了痛苦煎熬的一年,最终落得如此境地,成为了高中,大学同学口中的悲情人物,奋斗逼着实可怜可悲。
2020.8.1 更新:柳暗花明,去互联网某大厂了,感恩,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终究会有回报。
2021.8.21更新:
如今也工作一年了,回头看来并不知道卷进所谓大厂算法岗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发展前景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反而是因为领域较窄,岗位较少,选择也更少。
另外看到周围躺平去了国企的同学(非烟草电网等神仙单位),单论绝对收入虽然还比不上互联网,但到手高于同期进入华为(15a以下)是没有问题的,强度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用担心失业问题,wlb。看现在的形式,互联网被狠狠打击,总有一种日薄西山的既视感,一度感慨公职才是大路,其他都是虚妄,真不知道卷来卷去的意义何在,希望之后的同学们能利用好自己的应届身份,多多思考,珍惜唯一一次能进好国企好岗位的时候吧,这么卷下去还有意义吗?
很多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申到“水硕士”的同学,张口就能说水不水,我想问你,你确定你能被这种“水硕士”稳稳的录取么?
新加坡、英国、香港的授课型硕士全部一年学制
授课型硕士,全称 lecturing-oriented graduate students,顾名思义就是以上课为主,没有类似国内的寒暑假,平时除了一些公共假期,每门课的间歇期假期是一周左右
一年制课程密度很大,很紧凑,同时课前需要做大量的预习,很多学生预习时间比上课时间都要长,堪比高考冲刺,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授课型怎么了?国内硕士是三年,但你有多少时间在学习、搞科研? 第一年学习,然后很多人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给你的“老板”做不相关的打杂工作,然后去实习一下,真正学习的时间有一年就很好了。
利益无关。
如果用阶级斗争观来看待留学“水不水”的问题,一般会发现大概有这么一条留学鄙视链。
美国 >> 瑞士 加拿大 英国G5 > 英国(其他) 日本 其他欧洲国家 澳洲 新加坡 香港 韩国
这里面排名的顺序固然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实力的差距,也是留学党用脚投票的“阶级”身份差距。
最贵的当然是美国自费硕士项目了,一般读两年都要花100多万以上,能读的上,付的起的美国留学生群体,大多数来自国内大城市中产家庭以及以上了。这个群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家里父母有钱有房,兜得起底。他们几乎可以超脱“水不水”的桎梏了,他们要的就是美国的OPT(用高昂的学费直接隔离中国下层阶级), 美利坚的优质教育,东西海岸的就业机会,他们甚至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回本,水不水,这就是阶级的体现,差一个阶级就没有这个底气,这个阶级的人要的就是和下层阶级隔离(比如自己不用和农娃奋斗比卷996,自己的娃不用和普通的中国娃卷高考...),至于为什么要隔离?我想大家可以想到的...
新加坡,香港自费硕士处在留学鄙视链的底端。在这些国家的硕士项目里面,香港新加坡自费硕士是最便宜的,很多项目一年不到十个月就结束了,一般花个20-30万就足够了。很多来新加坡香港自费硕士的人,来自小县城,三四线小城市。这个阶层的人,来港坡读研的目的无非要么为了上海户口,要么为了镀金拿个学历,要么逃避考研, 要么想读个快餐硕早点打工。
这个阶层的人,由于自己出身阶层的限制,眼界,魄力和家底没有美硕阶级高,没有OPT,H1B的签证隔离下层阶级,同时又因为自己的阶级基本和国内读研的同学一致,拉不开差距。由于中国人内卷的天性,同一阶级的人喜欢互相攀比,正如硅谷湾区码农互相攀比package一样,港新的自费硕士时常要被国内读研的同学拿来比较,论证有多水。但是国内硕士很少会想去论证美硕水不水,因为几乎根本不是一个阶层,比来比去,也比不过美硕的爹。
在这里,我不想论证港新硕士课程有多水了。国内同学自己研究生课上的得有多水,没点B数吗?当然国内由于学硕的要求,一般导师会在3年时间里push一部分国内硕士发论文,发出几篇顶级论文来确实会让学硕的职业生涯起点高了很多。这一点,港新英澳这种快餐授课硕士肯定做不到。
港新市场太小,高端岗位有限,毕业的港新普通硕士大多数只能回大陆和国内本硕内卷。这就造成了大陆本硕的集体印象,“你们花了那么多钱去港新留学,还是得回来和我们这些不怎么花钱的国内硕士内卷,这港新留学真水啊!”
“水不水”只是表现,同一阶级的内卷属性才是核心! 都是打工仔,相煎何太急?
小芳是从NUS硕士毕业的陆家嘴银行桂圆,小华是985硕士毕业的嘉定车间工人,小方是你们房东家的儿子,刚刚美硕毕业。拿你们的房租+爹地赞助的几百万在LA买了栋大豪斯,你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NTU本科,NUS博士。没有读硕士,但认识很多两个学校的硕士。
NUS SoC MComp admission的student review member,利益高度相关。
审过很多很强背景的application,唯一能想到的尽量客观的评价:这两个学校的授课硕士上下限都很高。
要知道,虽然叫授课型硕士,但这两个学校能给你offer的不仅仅是授课而已:
- networking
- internships
- career advice
- entrepreneurship
- connection to the wider world
- 等等
下面是主观评价:
如果只是追求短时间内刷完硕士要求的课程拿到学位走人,个人感觉跟在家里刷各大名校放在coursera 上的网课没有什么区别。
而我认识了不少硕士,从一开始就规划得很好,保质保量的完成硕士课程要求,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学校的资源,认真的networking,并在假期甚至教学学期内在企业实习(打广告:A*STAR招科研实习生,欢迎联系),也有通过Prof做项目,积攒research经验,甚至有人master期间就发出了顶会论文。一度让我这个PhD感到压力。那这样的硕士生又怎么能叫水呢?
更新:答完这道题,正好收到SoC发来的2023 春季入学的application packages需要审,审了几个,想顺便提醒下还在申请的同学们,在申请资料里一定不要作假:
- 有人在research experience放了“XXXX(论文题目), accepted by XXX会议” - Google scholar插件很好用,鼠标选中你的paper title,点一下就能看到该paper的发表情况了。有一位同学的论文我谷歌不到任何痕迹,我专门去翻阅了该会议该年的proceedings,确定该会议并没有发表该论文。
- 有人完全照抄了别人的paper的内容一字不改的放进自己的project experience - 同上
- 推荐信的推荐人是否真实存在也是很容易验证的
- 。。。
打上academic dishonesty的标签比水完任何一个学位更严重。
Desk reject,没得商量。
学历鄙视链一直都有,不只是留学海归和本土研究生之争。单看大陆的学历鄙视链:
本科鄙视专科,双一流鄙视双非,东部211鄙视西部985,TOP2鄙视其他所有...
鄙视的心理逻辑是什么?那就是自认为我高你一等,再往深一层即我是社会精英,要比你站在更高的社会阶级。
那些站在鄙视链顶层的人,理所当然认为所有最好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在内,都应该属于他们这一层,把这条鄙视链再延申到留学上面,即:
美国留学鄙视英澳留学,英澳又鄙视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等等。
鄙视的由头无非就是学校排名水分太多、一年学不到东西、不做研究不写论文没有含金量等。
是,这些可以用来口诛笔伐的点似乎都没毛病,但我认为把这条鄙视链剖开来看,费用的差距几乎能解释大部分歧视的源头。
同等本科背景下能去香港、新加坡最好的学校读硕士,选择英美读一个排名和知名度相当的大学问题也不大,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站在鄙视链的底部,无非是因为家庭经济的限制。
而且,对于选择香港和新加坡的人来说,一年制授课型硕士不仅费用更低,学习时间也更短,他们能迅速用最低成本拿到差不多的回报。
我们都以为只要出去留学的人都是家庭条件很富裕,但从实际咨询我的学生群体来看,真正能不受经济预算约束的家庭屈指可数。
很多留学生不乏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有的自己工作好几年才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留学资金,跟真正的中产阶级以上学生相比,他们有限的预算只能支持自己完成较短时间的留学,做相对保守的教育投资。
我们当然知道美国站在留学鄙视链的顶端,当然知道伦敦是最佳的留学城市,以自己的申请背景选择英美名校也有机会,可是经济基础几乎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美国和伦敦。
反过来看大陆读研,经济成本确实低,但有多少人能保研、考研上清华北大?最新一年470万考研人,又有多少能挤进C9的院墙之内?C9硕士中,又有多少人的父母是工薪阶层?
不管考研还是留学,教育都是用钱砸出来的,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真的是在鄙视一年制硕士学制短、不做科研、不搞学术吗?人家鄙视的是位于他们之下的阶级,在同一个职场和他们相提并论。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明明自己就站在被鄙视的底端,不发奋进取,没有同理心,还反过来以鄙视为能事。
难道新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排名亚洲TOP,授课型硕士学位仅因学制短、不搞研究就如此不堪了?这些硕士毕业生放在大陆和海外任何行业的就业市场中,学历也还是认的吧?竞争力也还是很足的吧?
新加坡授课型硕士的确不像大陆2/3年硕士那样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但大多数岗位其实都是基础工作的叠加,一年制硕士训练的就是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对职场人士来说,其实反而是大而无当的东西。
工作几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一家企业里面注重的不是你的新发现、新创意有多么大的学术价值,而是你的工作能为公司带来多大收益,想法有没有落地的可行空间。
所以学历的鄙视对能力的care只是其次,关键是你本身所属的那个阶级;就像贵族鄙视暴发户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和修养吗?而是他们的存在已经预示着一个威胁的信号。
人家可以PUA你的学历水,用学不到东西来否定你,但你不可以否定自己,不能自我PUA。
很显然,那些选择授课型硕士的大陆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首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这个学历既然能通过官方认证,企业在招人时也并没有存在普遍区别对待的现象,从实用角度来说,学不学得到东西都是次要方面的问题。
何况大家认为一年制硕士学不到东西,只是说不做科研得不到系统的学术训练,学习时间更短没有办法展开更全面的学习。
我们对于传统工科的期许都是呆在实验室里面做研究、搞发明,这部分人如果光靠一年的时间上上课,确实学不到什么符合培养目标的东西。
但工科还有传统工科和新型工科、硬工科和软工科之分,工科行业还有大量实验室以外的生产现场。对于硕士毕业后从事现场工作的工科学生来说,技术实操、人员管理、生产安排等能力,会比具不具备研究能力更重要。
他们的求职核心竞争力是实际工作经验,学历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附加价值只是起到一个敲门砖的起点作用而已。
很多类似的基础工作,本科生就能做,甚至专科生能做得更好,但为什么招聘的时候要找硕士不招本科、为什么要招985/211而不招双非?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样的岗位有限啊!
大陆高考、考研的初衷或许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但资源有限,大部分行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缺口也有限。
最终教育只是一种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的手段而已,它不会绝对合理,更不会绝对公平。
所以我们辩论一年还是两年、三年学制硕士学的东西更多,授课型还是研究型硕士含金量更高,意义都不大。
不管几年制,只要你自己认真去学了,肯定能学到东西。
而且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我自己读一年制双学位的时候,白天实习、晚上上课,从头到尾做调研、赶大小作业、做pre,这些环节对我毕业之后进入四大工作确实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比大陆研究生,我初入职场的一些良好工作习惯、独立工作思考能力,也是在香港读硕士时积累下来的。
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跟本科就是985/211和海本的学生竞争,也不具备做科研的潜质和能力,但我读一年制硕士时没有混日子,身边大部分同学也在努力为了工作而疯狂实习和考证。
这一年时间,除了最终给我们一个留学生的身份、一个硕士学历,还给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让我们能在就业竞争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有一段不长也不短的缓冲时间,仍然以应届生的资格加入到越来越卷的职场竞争中。
所以我认为一年制硕士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我学到了知识,能力的增长也比大家想象更多。
新加坡和香港的授课型硕士水,永远是去不了的人吐槽更多。
论生源背景,新二、港三哪所不是985/211本科扎堆?GPA85以上的学生谁不是一抓一大把?
这个平均门槛线其实已经拉得够高了,除此之外大家的语言成绩、实践经验拿去申请英美名校,基本也差不多了。
从我实际给学生选校的过程来看,很多人之所以用同样的申请背景选择了港新而非英美,一大半的理由在于费用的差异上。
而目前留学生人数大增,也没有更多的相关岗位来消化这部分增量。
留学生内部的就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在英美留学费用远高于港新的情况下,很多英美留学生毕业后不见得能获取与付出相对称的直接经济回报。
另外,大陆这些年的经济发展这些年说实话也上来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的收入天花板足够跟英美竞争。
对于大多数没有足够资产移民的人来说,留学之后很大概率会选择继续回大陆就业,因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毕业生的结构化薪资差异已经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所以,留学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大陆的这部分人才存量不像过去那样稀缺,是大陆应届生就业的一个整体性困境,而不是留学生含金量不高所导致的认可度降低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名校海归从外企卷入民企,越来越多的985高学历人才卷入相对发达地区的基层岗位,越来越多的普通学历应届生在职场中失去薪资议价的能力。
而这些,绝不仅仅只是一条简单的名校与非名校、三年大陆研究生与一年硕士留学生的歧视链能归因溯果的。
时代的漫天尘埃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几乎背负着一座大山前行。
我们应该期待有人能从这些层层困境之中找到一条突围的路,哪怕这个人不是自己,哪怕希望不属于自己,起码证明将来是有路可走的。
如果你认为在大陆读研就是你突围的路,那就做好准备,义无反顾地去复习、去参加考试;
如果你认为出去留学是你突围的路,那就在异国他乡坚定地走下去,所谓希望总是在坚持之后才发生的。
“愿大家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还在犹豫申请哪个地区的,看这里,总有适合你的那个理想世界!
【1】英新港澳申请全攻略:
- 香港硕士如何申请:一篇文章给大家彻底讲透生申请港校的条件、要求和方法
- 英国硕士如何申请:英国硕士留学申请全流程解析(内附1500条名校真实申请案例)
- 澳门硕士如何申请:内地生如何申请去澳门读研?(澳门硕士申请全攻略)
- 新加坡硕士如何申请:去新加坡留学的话需要什么条件?超全超细申请攻略
- 澳洲硕士如何申请:澳洲留学全攻略
【2】往期offer汇总:
香港八大offer汇总 | 新加坡大学offer汇总 | 英国G5、王爱曼华offer汇总
【3】拿到面试的同学,看这里,准备起来吧!
面试准备注意事项 | 常规题汇总及参考答案 | 自我介绍英文范文
【4】实用留学工具箱
文书写作攻略及范文 | 如何寻找推荐人攻略 | 英文推荐信格式、签字、打印、封口攻略
香港各校专业汇总表 | 英国各校专业汇总表 | 新加坡各校专业汇总表 | 澳门各校专业汇总表 | 澳洲各校专业汇总表 | 香港院校申请时间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