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是什么样的i5和什么样的i7
如果是一般笔记本电脑上的这两个SKU的话,几乎没有差别,只有你在对比测的时候,特别是测跑分的时候i7会稍微快一点点. 同TDP下最多能有15%的多核心性能差别.如果不管TDP, 看厂家的调教的话,最多能差出40%. 但是这个对比是在超顶配的i7对入门版i5的情况下.
i5和i7基本上马甲区别的典型就是11代移动处理器上.
最高端的i7-1195G7, 默认频率2.9GHz, 单核睿频最高5.0GHz
入门的i5-1135G7, 和1185属于同期产品. 默认2.4GHz, 单核最高4.2GHz
理论分上有20%差距,实际上嘛, 跑分差距也就10%, 考虑到体质和其他一堆玄学操作大概有15%的性能差距.
而更玄学的比如i5-1145G7 vPro款,玄学上认为vPro的处理器的体质更佳, 这种说法没有来源证实,但是在性能上反馈就很妖娆. i5 vPro的CPU基本上和早点出的i7低配款的性能一致,即使有差就是5%, 而至于Intel习惯性的后半年Refresh里面的i5,比如i5-1155G7和i7-1165G7的差距直接就是微乎其微,i7估计有2%的性能优势.实际上就完全没办法感知.
至于40%的差距则在于暴力调教的顶配CPU对普通甚至保守调教的i5 CPU的区别.比如三散热管+大风车的VAIO SX14 2021Late款对ThinkPad X1Carbon这类散热比较差的本子,那就能形成性能碾压.但是这和i5或者i7没有太多关系,暴力调教的i5也可以把竞对的i5干掉. 不过这种机器开满都很吵,要慎重考虑.
但是如果是真i7的和i5的对比,i7就要厉害多了.比如intel 10代和现在的12代的笔记本平台.
10210U对10510U还是就频率差别,但是10210U对10810U这种多了一半核心+频率高得多的CPU就很难看了.同样12代里面,1250P和1260P性能基本没啥差别,但是1280P拿出来,就是在座的各位都是乐色了.
综上所述,日常体验几乎无差别,实际体验也就跑分能看出来区别.(除了真更多核心的i7)...
以上
看你用来干嘛了。
如果你拿来干重活,比如剪辑、渲染、编译、数值仿真、单主机直播等,这些场景看CPU的多核性能,同代i5和i7差距有点明显,直接影响干活的快慢。差距大小主要看干重活软件对CPU多核的优化程度,比如我念书的时候用ANSYS和ABAQUS,同代i5和i7的差距就是核心数量的差距,比如i7-10700K和i5-10600K,前者跑ANSYS和ABAQUS程序的速度比后者大概快了30~33%。
如果你拿来玩游戏,那么差距就小很多了。因为大多数游戏对于CPU来说算不上“重活”,吃不满线程。而且同代i5和i7之间IPC相近,实际睿频也差不多,游戏帧数差距微乎其微。
参考TPU对11款主流游戏的评测总结,分辨率越高,i5-12600K和i7-12700K的游戏帧数差距越小,差距幅度分别为:
- 72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2.6%
- 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2.2%
- 144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1.2%
- 216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0.2%

分辨率越高,平均帧差距越低,差距下降趋势呈指数级,4K分辨率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差距。
可以料想,到了4K甚至8K分辨率普及的将来,高端CPU的卖点会越来越低。
参考价格:
作者 @Wallace ,其他相关内容参考:
i7-12700K / 12700KF超频记录(附作业)i5-12600K / 12600KF超频测试(附作业)Z690超频小教程 + 微星MPG Z690 EDGE TI WIFI DDR4开箱评测牙膏厂的宣传深入人心,小白看来i7就是比i5好。但是低压、标压完全不是同一个规格的东西,今年12代酷睿移动端就有U9、U15、P28、H45、H55五种规格,从6核8线程到16核24线程,功耗从9W到150W+。横向比i7也可能比i5性能差很多。
笔电圈有一句名言,只看品牌不谈型号,都是耍流氓。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处理器,只说i5、i7,不说哪一代、具体型号规格,也是耍流氓。

比如轻薄本常见的i5-1240P和i7-1260P,都是12核16线程,只是频率缓存有写区别,同功耗下性能差距只有5-10%左右,基本上无法感知到区别。
i7-1280P才是14核20线程的“真i7”,但是市场上很少,大部分厂商会用1260P忽悠你。

H45里i7-12650H/i7-12450H也是浑水摸鱼的典型。看起来跟i7-12700H/i5-12500H型号相近,但是砍了4个E核,核显规模、媒体引擎,缓存都阉割,导致多核性能、视频编解码性能都有显著下降。
i7-12650H跟i5-12500H比综合性能强不了多少(游戏前者稍强一点,创作性能没有优势),i5-12450H更是缩到姥姥家了,按规格本应该叫i3。
有些厂商用i7-12650H,也是为了节省成本,用i7的名字误导小白,而i5-12450H甚至被用在某两款核显轻薄本上,48EU的核显比11代酷睿H35假标压规模砍了一半,堪称迷惑行为。

当然,一般来说同一款电脑的CPU一般是同一系列的,不会混用。但也有例外,比如某些产品核显用P28,独显版用U15,或者i5用i5-12500H,i7用i7-12650H摸鱼,选购时需要擦亮眼睛。
今年比较好的地方是,不同系列的CPU都规定了最低保证功耗(这就是某产品独显版要改用U15的原因),P28最低要20W,H45最低要35W,不像以前同款低压处理器都可以是15W Vs 45W差距巨大。
尽管如此,不同产品由于散热规格和性能设定的不同,性能差异也会有差异,甚至比i5与i7本身的区别还要明显。30W的i5-1240P,就不输25W的i7-1260P了。
下图是我测试过的几款笔记本的i5-12500H Cinebench跑分,87W功耗下多核性能比45W时提升了22%,跑分跟55W的i7-12700H相当了。

今年轻薄本大量采用H45标压处理器,有的产品做到45W还有余量,有的产品单风扇、很一般的散热也能压45W,是硬拉风扇转速、放开温度限制拉上去的,按常规标准也只能做到35W,放开功耗限制的后果是噪音、温度体验不理想。

这也不是说我就一定选性能释放更强的,还要看具体需求。有些商务取向的产品,追求的就是轻薄、外观、低噪音,不需要太强性能。
日常办公轻娱乐,也没有必要给自己用不到的性能买单。
日常网页浏览、看在线视频、简单办公,低压、标压、i5、i7基本上用不出来区别。因为负载较低,CPU性能都够用。
我们看到很多老电脑,办公性能瓶颈首先是硬盘,其次是小内存,最后才是处理器。所以换固态硬盘对提升性能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型文档、大型编程、运算、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建模渲染、游戏等。
其中游戏、大型软件和大型文档启动比较依赖单核性能、高主频。而运算、编程、大部分设计软件得益于多核优化,另外游戏、图形处理的需求除了处理器,也需要一定的显卡性能。

根据需求选对品类(核显轻薄本、全能本、游戏本等),选出产品力比较强的型号,比选择i5还是i7更重要。
参见:
dd to:2022年8月主流品牌轻薄本型号、定位及竞争力全解析这个真的非常难对比,i5和i7,他们的差别可高可低,而且要加限定词,是不是同代,是不是同功耗?
10代i7和12代酷睿i5对比?
11代酷睿i5对比12代酷睿i7?
12代酷睿i5 P28处理器对比12代酷睿i7 H45标压处理器?
还是12代酷睿i5 H45标压处理器对比12代酷睿i7 H45处理器
甚至是45W的i5-12500H对比105W的I7-12700H?
不同代数、不同功耗、不同定位的i5和i7,有太多的版本可以抉择。
即便是同代,同为标压处理器的i5和i7,也有实际功耗来让这两款处理器的性能差距拉大或者缩小。
如果限定词为:同为45W功耗,12代酷睿i5-12500H和12代酷睿i7-12700H的性能差距,在实际体验的感知有多大?
那么答案是:没有感知。
就拿最早期的45W的i7-12700H来看,我最早在解禁的时候就放出了测评:机械革命无界16,实际R23跑分也就1W出头。

而ThinkBook 14+的12代酷睿i5-12500H,在50W的功耗下,Cinebench R23可以达到1.3W分的表现:
佛系指南:联想Thinkbook 14+上手测评,这个618它值得买么?
所以,12代酷睿i5和i7,不要看参数上有差异,什么14核20线程,还是12核16线程,真正落实到性能层面实际是功耗决定的,12代酷睿i7在更低功耗下,甚至还不如高功耗的i5。
如果是同功耗,其实二者差距真的不大,i7只能说是惨胜。
至于实际体验的感知,那么真的可以说:没有差异。
————
这也给我们大家购买笔记本有了一点启发:
不是参数越好看,就越厉害,要看持续功耗表现以及散热能力,i7不一定比i5好,要看定位、代数甚至SKU型号,并结合功耗表现,来看孰强孰弱,在下判断。
你面前有两个大学毕业生,
你能分清楚:哪一个是一本大学毕业的,哪一个是二本大学毕业的吗?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i5 和 i7 之间的差别了。
见本事:i7 的性能,一定比 i5 的性能更强吗?如果要说的简单点,那就是:
(1)同一代+同一平台的 i5 和 i7 才能直接对比;就像是同一届+同一个省份的高中毕业生才能直接对比考分高低一样。
(2)某一代、某一平台的 i5 和 i7 的性能差别可能很大,另一代、另一平台的 i5 和 i7 的性能差别可能很小;就像是某一年一本大学和二本大学的录取分数差别很大,另一年一本大学和二本大学的录取分数差别很小一样。
(3)就算是同一代+同一平台的 i5 和 i7,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产品线,可能会有些入门款 i7 性能和高配款 i5 性能差不多;就像是有一些一本大学,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和一些优秀的二本大学差不多。
(4)理论性能和实际表现未必一致,在具体的某一款电脑上,有时候 i5 的实际性能表现可能会比 i7 更好;就像是有些二本大学毕业生在某些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可能会比另一个一本大学毕业生还要好。
比如说同一代同一平台的 i5 和 i7:
最高功耗 50W,配备 i5 的笔记本电脑,实际运行的时候发挥出的性能,分分钟超过最高功耗 15W 配备了 i7 的笔记本电脑。
就像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二本大学毕业生,如果你给 Ta 每个月 5 万元的工资,Ta 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做出来的实际工作成果,可能比另一个只能拿到每个月 1.5 万元工资的一本大学毕业生更好。
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里面的 i5/i7,都是属于比较有潜力的那种。
它能发挥出多强的性能,就看你能给它多高的“工资”(功耗)。
最低功耗可能只有 10W,最高功耗可能会达到 60W。
当然这些笔记本电脑也很难一直保持在最强性能和最高功耗。就像是打工人如果一直加班过猛也会比较危险。
所以总体上的性能提升不是简单的按最高功耗的比例换算,而是要实际测过才能了解。
(5)整体性能表现和部分软件运行表现也未必一致,整体性能上可能 i7 更有优势,但是在部分软件的运行上可能有些 i5 表现得比一部分 i7 更好;就像是考上一本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可能比考上二本大学的毕业生总分更高,但是后者可能有一些单科成绩更高。